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,一所大学里有个特别的地方,叫孔子学院。2019年6月,这所学院正式开张,成了当地唯一教中文的机构。它的存在,让沙漠里的学生也能学到中文拉伯配资,认识中国。
岳永刚是这儿的中文老师。他2014年在苏丹教过书,2021年来到毛里塔尼亚。为什么来非洲?岳永刚说,他在读硕士时认识了两个苏丹留学生,聊着聊着就对非洲文化好奇了,想亲眼看看这片土地。他来了之后,发现教中文不只是教语言,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。
李漠是另一位老师,2023年4月来到这里。她从河北被推荐过来,经过选拔,成了公派教师。她说,这儿生活条件挺艰苦,蔬菜都少得可怜。可她喜欢这份工作,因为能让远在非洲的人了解中国,也让自己更懂非洲。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,用简单的方法教复杂的汉字和声调。
拉伯配资
教中文不容易,尤其是对零基础的学生。汉字的笔画、声调的起伏,对毛里塔尼亚学生来说像天书。李漠和岳永刚想了很多办法。他们用画图、肢体语言,甚至让学生互相教,课堂变得轻松有趣。学生们慢慢找到学习的门道,热情也越来越高。孔子学院的学生人数翻了好几倍,大家学得越来越带劲。
岳永刚有个学生,刚开始觉得汉字太难,差点放弃。老师一直鼓励他,告诉他坚持下去就有回报。现在这个学生进步飞快,写汉字越来越顺手,学中文成了他的乐趣。李漠也有类似的经历。她教学生京剧时,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学会。她先讲京剧的历史,再带着大家一句句唱。结果在学院六周年庆典上,学生们表演得特别精彩,把京剧带到了毛里塔尼亚的舞台。
除了教语言,老师们还组织了很多活动。征文比赛、短视频比赛,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,让学生们觉得中文不只是语言,更是一扇了解中国的窗。黄达是学生之一,他特别喜欢李漠教的一句话: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”他还学会了唱《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》。他说,这首歌让他觉得再难的事也能克服。
中毛建交60年,关系越来越近。中国帮毛里塔尼亚修了港口、桥梁,还有一座中毛友谊立交桥。很多人走上这座桥,感叹中国的技术牛。李漠刚来的时候,看到博物馆门上有个“推”字,觉得特别亲切。当地人见到中国人,总是笑着说“你好”。这些小事让她觉得,中国的文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。
岳永刚也发现,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很好。他们从网上看到中国的生活,觉得中国发展得快,生活水平高,都挺羡慕的。他和当地人成了朋友,聊天的过程中,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发自内心的认可。
这份工作不只是教书,还是一种交流。老师们用耐心和热情拉伯配资,把中文和中国的文化带到沙漠深处。学生们用努力和笑容,回应着这份用心。你觉得,中文还能怎么改变他们的生活?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